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园区文化 >> “聚焦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大型专题报道之七 泥土塑造的廊道重器 自然学者眼中的彩陶之美
本栏推荐


“聚焦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大型专题报道之七 泥土塑造的廊道重器 自然学者眼中的彩陶之美




日期: 2018/04/23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李皓 王十梅

       这是人类文明划时代的进步。塑土以型,筑泥为器。古老的陶器是远古人类智慧发育的结果。

  一抹红色被均匀地涂抹在了陶碗的碗沿,据今8000年前,彩陶诞生了,对美的诉求与生存的需求完美结合,人类文明爆发出伟大的创造力。

  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上的河湟谷地是彩陶的故乡。古老的彩陶随着人们迁徙的步履传播远方,古道上布满了彩陶流光溢彩的身影。

  这是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片。上世纪60年代,江西仙人洞古人类遗址。两枚粗糙的陶片,为我们还原了2万年前古人类生活的场景。

  陶片黝黑,有明显灼烧过的痕迹;陶面略有弧度,显然属于某种器皿的一部分。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侯光良先生说:“这说明,仙人洞人可能已经使用陶器蒸煮食物。”

  人类的体质因为蒸煮这种简单技术的发明,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类开启了崭新的文明纪元。

  研究表明,最初的陶罐仅仅具有实用的功能,美并非它所考量的内容。距今8000年前的大地湾人,将一抹红色涂抹在了一只陶碗的碗沿,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彩陶。这一时期,人类的精神追求与陶器的实用功能开始结合在一起。

  马家窑文化,诞生在中国甘青交界处的古文明形态,彩陶是这一文化形态的重要特征。在甘肃境内的黄河流域及洮河流域,青海境内的黄河流域及湟水流域,远古人类用彩陶记录了对自然最初的感受和观察,以及内心世界的波澜壮阔和静水深流。

  河湟谷地,马家窑人重要的栖身之地,这是一个彩陶的世界。侯光良先生说:“无论工艺水平还是彩绘的技艺,诞生在河湟谷地的彩陶在当时是世界一流的。”

  那个时期,彩陶的制作最能体现人类文明高度,由此看来,河湟谷地就是当时名副其实的高科技硅谷和集合了人类多种创造力的艺术之都。

  上苍恩赐的最佳材料

  遥远的地质年代。干旱的气候特征,在地球的表面孕育出了厚重的红土,这种诞生于6500万年至200万年前的第三纪红土,是塑造彩陶的原材料。

  具有很高黏连度的红土,在甘青交界处广为分布,在河湟谷地堆积尤厚。这是古人类取之不竭的独特资源。泥条盘筑法的创造,让这种红土变形为各种各样陶器胎体。

  “目前发现的马家窑人制作的陶器,大多都有使用过的痕迹。”侯光良先生说。

  火,人类最早利用的自然资源,为了增加陶器的使用性,多种辅料被加入进了红土之中。“已知的马家窑文化陶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加砂陶,一种是泥质细陶。”侯光良先生说。

  砂具有高温烧制后防止陶器开裂的功能,泥质细陶则更多地具有了一种审美的功能,它一般被运用于储存器的制作中。

  黄土是马家窑人在制作泥质细陶时被广泛使用的添加剂。

  这是一种诞生在200万年前,至今仍在不停发育的土质。

  这种广泛分布的黄土和制作陶器的基础原料红土一样,为马家窑人创造陶器,提供了最佳的原材料。

  自然条件促进了人类的发育

  科学研究表明,绘制彩陶的基本色彩红色和黑色,均来自自然矿物。红色是三氧化二铁,黑色是锰铁,这是两种比较易得的原材料,为彩陶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侯光良先生介绍,彩陶的制作有近十道工序。取土、淘洗、调和、盘条、塑性、阴干、打磨、绘制、烧造……可以说,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远古人类的智慧和汗水。

  已知的马家窑彩陶的主要纹饰有蛙纹,涡纹等,其分支更是纷繁杂陈,这是远古人类精神在物质层面的体现,彩陶由此实现了精神与实用的高度统一。

  “马家窑人的艺术创作,在那个年代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侯光良先生说。

  是什么样的原因,使马家窑人的创造力有了飞跃式的发展?

  向善向美是人类本能的追求,同时当代科技研究表明,马家窑人生活的区域,在那一时期的亚洲版图中,并不是条件最好的,可以说正是这样的自然条件,促进了马家窑人的大脑发育。

  和穷则思变的道理一样,由于生存本能的需要,马家窑人的创造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热带雨林地区较少产生大型文明板块的原因,那里的自然条件太优渥了,人的创造力被随手可得的资源削弱了。”侯光良先生说。

  彩陶纹饰是对自然的理解

  人是自然的派生,人也是自然环境的依附。

  在对马家窑彩陶纹饰的研究中,侯光良先生发现,许多纹饰都与水有关,比如旋涡纹反映了水的形态,蛙纹则反应了生物的状态。水似乎是马家窑人彩陶创作的主要素材。

  艺术是人类对生活环境观察思考的结果,早已成为了艺术理论的共识。侯光良先生说:“在我看来,远古人类创造的彩陶就是当年马家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是远古人类生活环境的真实影像。”

  今天的河湟谷地并非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是古地质专家在对河湟谷地的地理地貌做出考察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五千年前的河湟谷地河流纵横,沼泽密布,水是这片土地最醒目的自然景观。水以及因水诞生的一切,自然成为了马家窑人创作彩陶时随处可见的原始素材。

  “青海省博物馆收藏着一只鸭形彩陶器,我们知道,今天在河湟谷地鸭子很少见,这种禽类之所以能成为远古人类的创作题材,说明五千年前,河湟谷地水资源的丰富和气候的温润。”侯光良先生说。

  孢子测定技术的使用,不仅为侯光良先生的这一论断提供了证据,同时也让他有了更重要的发现。

  彩陶中的气象密码

  冰河期,气象运转中发生的气象现象,这种在地球运

  转中多次发生的现象,对于人类文明来说,是一场灾难。孢子测定技术显示,中国历史的商周时期,地球气象正处于一个冰河期,干旱导致的农业歉收曾经使得亚洲东部发生大面积的战争和饥荒,这样的气象灾难,同样在彩陶中有所体现。一只彩陶双耳盆的盆沿上绘有九个太阳,古人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着对自然的感知。“同样,在这一时期,中原文明诞生了后羿射日的传说。”侯光良说。气象变迁产生的物种变化也是彩陶纹饰的主题。“千年前,水是彩陶最常见的纹饰,3000年前,羊纹饰出现了,这说明随着气候变得干旱,畜牧业成为了生产的主体。”侯光良说。

  彩陶传播见证文明交流

  宗日文化,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共和盆地发现的一支重要的远古文化遗存,学界普遍认为,马家窑文化对宗日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对宗日彩陶的研究中,学者共发现了两种类型的彩陶——做工相对粗糙的宗日文化夹砂彩陶和马家窑文化做工细致的彩陶。

  “至少在四千五百年前,远古人类已经开始了文明的交流。”侯光良说。无独有偶,多年前,考古工作者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现了远古玉器,其纹饰与喇家遗址出土的玉器惊人相似。“这说明,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甘青交界地带的远古人类和南亚地区的人类族群就已经开始了文明的交流,交流的路线大约就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雏形。”侯光良说。

  如果我们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审视河湟谷地,你会发现,至少在五千年前,诞生在河湟谷地的彩陶,就已经开始了文明的远征。向西,它通过河西走廊进入了新疆;向南,它跨越白龙江流域,在多年的发育后,彩陶中承载的文明因子,最终定格在了金沙遗址等诸多的考古发现中;而向西南方向,它翻越青藏高原,最终抵达南亚诸国。

  这里是彩陶的故乡,遥迢的古道就是一条彩陶流成的河,每一件陶器都带着文明交流的渴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缔造了不同的辉煌。“从这个意义上说,河湟谷地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侯光良先生说。

责任编辑:韩福萍



Copyright by Xining (Nation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 2018 All Reserved.
版权所有: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XNNDZ.GOV.CN © 2018 未经许可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政府网站标识码:6300000044 ICP备案:青ICP备10000282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502000194号

技术支持:青海城市云大数据 中文域名: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政务